采访时间:2010年03月23日
采访地点:上海星河湾大酒店
采访嘉宾:五合国际集团董事、中国区副总经理 卢求
采访编辑:国际木文化学会主任 苏金玲
采访实录:
采访编辑:坐在我身边的是五合国际集团董事、中国区副总经理卢求先生。卢先生,您好!
卢求:您好!
采访编辑:卢先生现在是德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中国首席代表,早年曾在清华大学获得了建筑学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八十年代就到了德国。
卢求:是的,我八十年代就去了德国。建筑学的人一般会觉得欧洲是一块圣地,希望自己一辈子能够深层次的了解欧洲文化,因为现在城市的发展,建筑的发展,根源都在欧洲,所以建筑师非常希望能够去欧洲长时间地静下心来研究他们的城市发展。确实,欧洲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采访编辑:您在德国又获得了一个硕士学位?
卢求:是的。
采访编辑:据了解,您还有一个德国注册建筑师的技术职称。
卢求:是这样的,去德国时,按照我的学历背景,我可以读博士,但是后来通过咨询了解,我觉得自己对建筑设计比较感兴趣。因为读博士之后,发展方向可能更多侧重于教学、研究,或者去大学从教,或者到研究机构从事研究,但是我好像对设计房子兴趣更大一些。在德国设计房子,你必须成为注册设计师,而注册设计师的前提是必须通过硕士工程师学位。德国的硕士工程师学位一般来讲比博士学位还要难获得,所以我最终还是选择读德国的硕士工程师学位。
采访编辑:您的双硕士学位含金量是比较高的。
卢求:那个时候攻读学位是比较难的,现在好像稍微容易一些。
采访编辑:毕业之后,您在德国继续生活、工作。
卢求:生活、工作了将近10年。
采访编辑:您是哪一年回国的?
卢求:2002年。
采访编辑: 您开始准备把您的学识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来?
卢求:一方面,是我的主观愿望,希望自己的学识能为祖国的进一步发展建设做出一份微薄的贡献;另一方面,是大市场的发展,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大市场和发展增长最高速的区域转移到了亚洲,转移到了中国,所以我也是追随市场的发展而来。
分享德国发展循环经济成功经验
采访编辑: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起步最早、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就可持续发展方面德国的哪些理念、管理制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卢求:我觉得德国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德国的国土比较少,相当于我们国家的一个大省,人口大约有八千万左右,相对比较密集,本身的能源不是很多,所以工业社会发展之后,他们有一种很强的环境危机感。他们觉得这个小的地球环境,或者他们所处的环境,只有通过每一个公民的努力去维护和改善环境,他们的国家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更好的生存环境,所以正是这个优越的先天条件,使得他们与美国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哲学观。其次,德国自始至终是一个很严谨的国家,也是一个很理性的国家。一件事希望做得非常好,一旦认为环境保护是决定着他们国家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这样的重大因素,他们就会全社会上上下下,包括执政党、反对党都来讨论这个问题,最后形成政策、法律。我觉得这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说做一件事要有一个全民认识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代表社会不同的团体、不同利益的人充分讨论,通过媒体、各种法律程序、听证会、提案等等,最终形成法律之后,无论是执政党下台,还是反对党上台,这个法律的延续性一直能保证,这是他们一个比较好的体制。此外,他们的环保意识是逐步提高的,到我们今天这个水平已经非常高了。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我个人印象比较深的,在德国很早就开始利用可回收的购物袋,八十年代我去德国的时候,我们国家刚刚引入国外的超市,开始拿塑料袋,觉得拿塑料袋拎着大袋小袋的东西特别时髦、光鲜。然而在德国已经开始使用布袋,而且塑料袋要花钱去买,刚去德国时我觉得德国怎么那么落后,我父母那一辈去买东西都会拎几个布袋,德国经济那么发达怎么用这种布袋呢。当时第一个印象我觉得挺奇怪的,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在这方面的关注,德国比我们早了十年左右。第二个例子就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在德国是非常严格的,包括有机垃圾,纸、玻璃等,不同的玻璃有不同的收集容器,收集垃圾的容器设计的非常科学,非常结实,最大范围的减少玻璃造成的污染,而且规定什么时间段可以运输垃圾,因为周末和夜里是不能运输垃圾的,会造成污染。然后一些废旧的衣物,由专门的红十字会来收购;废旧的家具,每年日历上有规定告诉你这一年哪一天可以扔大型的家具,哪一天可以扔你不想要的东西,这些东西你不是随便就可以往外扔的。在我国,这一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德国有相对严格的法律条件来保证,如果你乱扔垃圾会受到相应的经济惩罚或者其它处罚。包括电池是绝对不能扔到垃圾箱里面,那会造成环境污染,如果你将电池扔到垃圾箱里面,就会犯法,别人可能会控告你,你将会受到相当严重的经济损失或者其它的行政惩罚。
倡导低碳经济 助推生态建设
采访编辑:据了解,卢先生设计了很多项目,现在在国内也接了很多项目。
卢求:对,我们在国内的项目量肯定比在德国所做的多很多。我在德国毕业之后工作了八年之多,在这之前也参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接触过一些比较大的项目,像机场、营业厅、大型的写字楼、银行等。但是回国之后,一是项目规模比以前要大得多,另一方面国内的设计比较粗放,设计精度比欧洲差很远,包括业主希望设计师、建筑师来掌控精度、成本、质量、周期等,远不如国外那样系统、科学,国内更多注重高速发展、成本控制。此外,在各种建筑发展中,我一直把工作重点放在生态节能设计方面,在五合国际集团我也负责这方面的工作。设计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整合设计、建筑外围木结构、木建筑、空调设备系统以及建筑材料方面的各种应用。其实像木材这种材料在欧洲用的非常普遍,而且广大市民非常喜欢这种材料,特别是作为居家材料,作为小住宅产品,还有作为住宅装饰品的量非常大,这与他们的整个环境、森林覆盖率、木材产量可能有直接关系,他们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关系,所以每年市场上有足够的木材能够上市,然后通过使用来推动这个产业发展,进而推动森林产业的良性循环,这可能也是我们国家未来努力发展的一个方向。木材是一种非常自然、温暖的材料,同时相对其它建筑材料而言,木材的碳排放量比较低,特别提供了一种较高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采访编辑:您在设计这些方案当中,以后会更多考虑使用像木材、竹材这些建筑材料吗?
卢求: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关注低碳排放和生态环保这样一个大的趋势,像速生林木材、竹材等建筑材料会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途。
木材在欧洲建筑中的应用
采访编辑:木材是最环保、生态的原材料,据您了解,德国市民对木材在建筑中的使用有什么样的看法?
卢求:在使用木材方面有这样几个层次。第一,一般的老百姓,他们对于自己独立的住宅、别墅、公寓,非常喜欢使用木材这样一种建筑材料,这种建筑材料能够带来更多的自然、舒适、温暖的感觉。木材需要先进的现代化加工工艺来保证它的质量,包括提高它的耐久性、环保性,在这方面,欧洲有很好的技术和经验。我原来是在国内学的建筑设计,到欧洲之后发现他们做很大的大跨度建筑,像体育馆用木材作为主要的承重结构,当时我觉得特别奇怪,在我们国内只是搭个小的简易木板房。中国的传统建筑采用材料非常大的形式做成台梁结构,虽然看上去很优美,但是非常不科学,国内现代大型的公共建筑几乎没有用木材做的,然而在德国相当多的中型城市也采用木材。后来我关注研究了一下他们的木材,发现他们的木材不是简单的原木,而是经过了很好的加工工艺,不同的粘结材料采用不同的处理形式,这样就能保证木材有较好的受力承载能力,同时木材具有较好的防火、防腐和耐久性,所以木材能够成为大型公共建筑的承重结构。后来我去实地参观考察这样的建筑,觉得很有吸引力,有一种很温暖、很舒适的感觉,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说有一种很“生态”的感觉。另外一个层面,木材的应用在国家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现在像我从事的工作就是德国可持续建筑评估、认证体系,协助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将这条体系介绍到中国,中国的客户也可以去申请他们的认证作为第二代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持续建筑、绿色建筑的认证体系,比第一代的更科学。对于木材方面有一系列的相关规定,包括从木材的原产地保护,像热带雨林的森林一带,极地的原始森林木材等都有相关规定指标,包括落实到建筑材料的进一步使用、排放量等,有一整套严厉的管理方法。
木材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
采访编辑:在中国建筑设计案例当中有没有大量使用木材的这样一个实例?
卢求:目前中国建筑局限于当今市场情况,从技术条件来看,高层建筑是不太适合采用木结构的,我个人认为具有发展潜力方向的是小住宅类。去年我协助一家德国专门生产高档的全木住宅体系引入到中国,在开发项目中,有客户在青岛在我们设计的大盘中采用了部分德国原装的、全木材的、高生态的、高舒适度的那种体系,同时,他们在北京设置了展示中心,这样可以使中国客户有机会切身体会这种新的建筑材料。起初,有些客户会觉得产品很贵,似乎不是一个永久建筑,不是那么保值,但是真正进入这种房子,感受到这种技术的细致化程度,房子的舒适度,他们的观念就会发生改变。
采访编辑:再次感谢卢先生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们的访谈!
卢求:谢谢!
责任编辑:iwcs25L